華嚴寺
[拼音]:Huayan Si
[外文]:Huayan Temple
在山西省大同市內,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前,按遼代習俗,面向東方。清寧八年(1062)擴建,放置遼代諸帝后的石像、銅像。大同為遼代西京,此寺有太廟性質。遼末保大之亂(1123),寺大部被毀,金天眷年間(1138~1140)依舊址重建。明中葉后分為上、下寺,分別以金建大殿和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薄伽教藏殿
為下寺主殿,東向,建于1038年。薄伽意為世尊,教藏或稱經藏,即貯藏佛經的書庫。佛寺建經藏始于唐代,此殿則是現存最早的經藏。
殿面闊五間,長25.65米,進深四間八椽,寬18.46米,建在磚砌高臺上,前有突出的月臺。殿正面三間各裝六扇格子門,其余用厚墻封閉,上覆單檐歇山頂。外觀檐柱生起顯著,屋頂坡度平緩,兩山出際頗遠,是典型的遼代建筑風格。大殿柱網沿周邊布置為內外二圈,相距一間(兩椽);兩圈柱上為柱頭枋、扶壁?磣槌傻鈉套韃悖?見斗??),上設平??;再上為屋頂草架,屬于殿堂型金箱斗底槽構架,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層相似。
大殿平面因結構分為內外槽。內槽設凹形佛壇,上有33尊佛和菩薩像,是遼塑的精品,三尊坐佛頂上各有斗八藻井。外槽沿外壁排列重樓式壁藏。壁藏共38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建在須彌座上的經櫥,每間一櫥,櫥上為腰檐。腰檐上為上層平坐和勾闌,勾闌內建佛龕和行廊,間數和經櫥相應。佛龕高于行廊,南北壁中間各一個,左右有挾屋(即耳房),西壁左右各二個,無挾屋,均為歇山頂。壁藏至明間處中斷,懸空建三間兩側有一間挾屋的小殿,稱“天宮樓閣”。它的左右有弧形的飛橋,稱“圜橋子”,和兩側壁藏的平坐相連。佛龕和行廊高下起伏,翼角錯落,表現中國木構建筑玲瓏之美。小殿藏在殿內,未經改動,保存完好,可視為遼代建筑的精確模型,對研究遼代建筑風格和細部做法有重要價值。
此殿構架用材為24×17厘米,?指?10.5厘米,約當《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三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懟?
大殿
即大雄寶殿, 為上寺主殿, 金代天眷三年(1140)重修,保存遼代特點較多。殿面闊九間,長53.90米,進深五間(十椽),寬27.50米,單檐廡殿頂,建在前有月臺的高臺上,是現存元代以前建筑中最大一座。梁架近于義縣奉國寺大殿,內柱高于檐柱,徹上明造(現存天花為明代所加)。殿構架近于廳堂型“十架椽屋前后三椽?笥盟鬧?”的形式。除外檐柱上有一圈鋪作外,在前后兩列內柱上和梢間以內一間橫向內柱上也有用闌額、普拍枋和四層柱頭枋組成的鋪作。但與奉國寺大殿不同處是它們沒有連成一圈,對保持構架整體性所起的作用較差,是這類構架趨于衰亡的表現,此后就不再出現這類構架的建筑。大殿采用這種構架,在殿內形成前、中、后三跨寬七間的三個敞廳,中跨寬度近12米,是現存元代以前建筑室內最高大寬敞的一例。
大殿構架用材為30×20厘米。?指?14厘米,約當《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一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恚?全殿內外檐共用八種斗?恚?構造較簡單。外觀檐口曲線挺括,隨構件的生起呈有彈性的曲線,起翹不明顯,屋頂坡度較平緩,保存較多遼代風格。正脊上琉璃鴟尾高約4.5米,為金代遺物。
大殿內五尊主像為明代作品。四壁有清代后期壁畫,面積之大,頗為罕見。
海會殿
華嚴寺原有此殿,也是遼代建筑,已拆毀。
參考文章
- 華嚴寺的簡單介紹建筑與名勝
- 大同的遼金佛寺華嚴寺與善化寺宗教
建筑資質代辦咨詢熱線:13198516101
標簽:華嚴寺
版權聲明:本文采用知識共享 署名4.0國際許可協(xié)議 [BY-NC-SA] 進行授權
文章名稱:《華嚴寺》
文章鏈接:http://www.fjemb.com/13103.html
該作品系作者結合建筑標準規(guī)范、政府官網及互聯網相關知識整合。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我們將按照規(guī)定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