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場建筑
[拼音]:zajichang jianzhu
[外文]:circus construction
供表演各種雜技藝術之用的公共建筑。
簡史
古希臘羅馬的雜技藝術演出場所是由流動性的篷帳式雜技場逐漸轉向固定式雜技場建筑的。羅馬大角斗場是一座露天雜技場建筑,可容觀眾達5萬人。18世紀末葉,莫斯科、倫敦、巴黎都建起了固定式的雜技場。19世紀中葉,歐洲多數(shù)大城市也紛紛建立。中國第一座固定式的雜技場是上海雜技場。由于雜技表演的難度大,節(jié)目更新較慢,固定的雜技場不容易保持高上座率,因此在許多國家仍然采取巡回演出方式,使用臨時組裝的篷帳式雜技場?,F(xiàn)代雜技場建筑除供室內(nèi)雜技、馬戲表演之外,還可供水上競技表演之用。
組成
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
(1)前廳部分,包括門廳、休息廳、售票處、小賣部等;
(2)表演大廳(觀眾廳)部分,包括觀眾席、舞臺、音樂伴奏臺、燈光控制室等;
(3)后臺部分,包括演員化裝、服裝、道具間、練功房、動物房和動物訓練活動場地等。此外,按需要配置變電所、空調(diào)機房等輔助用房。
表演大廳設計
雜技場表演大廳的中央設有一直徑約13米(即40英尺,國際上常用的尺寸)的圓形舞臺,舞臺上部空間高15米以上。觀眾席一般為階梯式環(huán)形看臺圍繞著圓形舞臺,每排觀眾都有良好的視線和聽覺條件。表演大廳多用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平面和大跨度拱形屋架,以適應在地面或空中表演雜技藝術供全場觀賞的需要。圓形平面的觀眾席容納量大,還可縮短觀眾和表演區(qū)之間的視距。圓形舞臺的邊緣有一道環(huán)形“馬圈”,是木制或磚砌成的矮隔斷,作為舞臺與觀眾之間的分界。舞臺臺面一般采用富有彈性的木地板。在臺面和觀眾席過道以及馬圈之間還要設置暗鉤,作為演出時臨時固定道具的繩索之用。表演大廳屋架平頂下裝置機械活動吊臂和繩索吊環(huán),供空中表演之用。圍繞舞臺的上空設環(huán)形天橋吊架,裝置照明燈具等設備。音樂伴奏臺設在樂隊指揮能看清演員出場和表演的地方。
雜技場如兼作馬戲場,應在圓形舞臺沿馬圈內(nèi)緣的地面上專設一圈寬 2米的粗砂子馬道,上鋪活動木地板。如有猛獸表演,應架設防護鐵柵或防護網(wǎng)。雜技場如兼作冰上競技場,圓形舞臺直徑應能擴大至16米,并在舞臺周圍設置給水栓和排水點以及快速冷凍設備。
建筑資質(zhì)代辦咨詢熱線:13198516101
標簽:雜技場建筑
版權聲明:本文采用知識共享 署名4.0國際許可協(xié)議 [BY-NC-SA] 進行授權
文章名稱:《雜技場建筑》
文章鏈接:http://www.fjemb.com/14395.html
該作品系作者結合建筑標準規(guī)范、政府官網(wǎng)及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知識整合。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我們將按照規(guī)定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