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
[拼音]:guangai zhidu
[外文]:irrigation regime
為農作物高產(chǎn)、節(jié)水制定的灌水方案,包括灌水定額、灌溉定額、灌水時間和灌水次數(shù)等。灌水定額是指某一種作物單位面積上的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額是指某一種作物單位面積上各次灌水定額的總和。二者均以水量(單位為m3/畝)或以水層深度(單位為mm)表示。灌水時間和灌水次數(shù)根據(jù)作物需水要求和土壤水分狀況來確定,以達到適時適量灌溉。
灌溉制度是計算灌溉用水量和制定灌區(qū)引水、配水計劃的基本依據(jù),也是進行灌區(qū)水利規(guī)劃,灌溉工程設計和灌區(qū)用水管理的依據(jù)。灌溉制度的制定是在全生育期內進行水量平衡計算,分析各時段農田水分狀況,以確定何時需要灌溉和灌多少水量,以便保持最佳土壤水分條件。
根據(jù)作物生理和生態(tài)特點對水分要求的不同,灌溉制度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即水稻灌溉制度和旱作物灌溉制度。
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滲漏損失水量大,灌水次數(shù)多,灌溉定額大。灌溉制度應以滿足不同時期稻田淹灌水層的深度要求。通過水量平衡計算,可以確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時段內水稻灌水定額為:
m=H+E-P-H0+C
式中m為時段內水稻灌水定額;H0、H分別為時段初和時段末的稻田水層深度;E為時段內田間耗水量(蒸發(fā)、蒸騰和滲漏量);P為時段內降雨量;C為時段內排水量。單位均為mm。
水稻灌溉制度,隨著水稻品種和栽培季節(jié)的不同而異,多采用淺-深-淺的灌水方法,即分蘗和分蘗以前采用淺灌,分蘗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淺灌,黃熟以后落干(有時也在分蘗末期落干曬田一次)。灌溉定額南方一般為300~360m3/畝,北方常在500m3/畝以上。
旱作物灌溉制度
根據(jù)旱作物的生理和生態(tài)特性,灌溉的作用在于補充土壤水分的不足,要求作物生長階段土壤計劃濕潤層內土壤含水量維持在易被作物利用的范圍內。其最大允許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而最小允許含水量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0%~60%。
旱作物灌溉制度可通過水量平衡計算來確定。當某一時段內尚未灌水時,時段末土壤儲水量為W(m3/畝),則:
W=W0+P-E+K
式中W0為時段初的土壤儲水量;P為時段內的有效降雨量;E為時段內農田耗水量;K為時段內地下水補給量。單位均為m3/畝。若計算時段較長,計劃濕潤層加深,則在水量平衡方程式右端加上因計劃濕潤層增加而增加的水量WH。
當時段末土壤儲水量W 小于或等于土壤允許最小含水量的土壤儲水量時,則應進行灌水。其灌水定額等于土壤允許最大儲水量(田間持水量)與時段末土壤儲水量W的差值。旱作物灌溉制度也可用圖解法來確定。
旱作物的灌溉制度隨作物種類和地區(qū)不同而異。
(1)北方半干旱地區(qū)、中等干旱或干旱年,幾種主要農作物灌溉制度如下。冬小麥灌水4~5次,分別在播種前、分蘗期、 返青-拔節(jié)期、抽穗期、灌漿期。如遇后期干旱,在成熟期也可灌水一次。灌水定額40~50m3/畝。灌溉定額160~220m3/畝。
(2)玉米灌水 3~4次,分別在拔節(jié)期、抽穗期、開花期、乳熟期進行灌溉。灌水定額約40m3/畝。灌溉定額120~160m3/畝。
(3)棉花灌水2~4次,分別在現(xiàn)蕾期、開花期、花鈴期、成熟期進行灌溉。灌水定額約40m3/畝。灌溉定額80~160m3/畝。
其他灌溉制度
當采用噴灌、滴灌、地下灌溉或進行某些特種灌溉(如施肥灌溉、 洗鹽灌溉、 防凍灌溉、降溫灌溉、引洪淤灌等)時,灌溉制度必須按不同要求另行制定。
對干旱缺水地區(qū),可以制定關鍵時期的灌水、限額灌水或不充分灌水的灌溉制度,以求得單位水量的增產(chǎn)量最高或灌區(qū)總產(chǎn)值最高。
展望
為了及時和合理調整灌溉制度,需要加強灌溉預報工作,重點是對降水、作物耗水及土壤水分變化進行預測預報。同時需要進一步研究主要作物的節(jié)水型灌溉制度,以適應日益緊張的農業(yè)水資源供需關系和發(fā)展灌溉的需要。
- 參考書目
-
-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郭元裕主編:《農田水利學》,第2版,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86。
建筑資質代辦咨詢熱線:13198516101
標簽:灌溉制度
版權聲明:本文采用知識共享 署名4.0國際許可協(xié)議 [BY-NC-SA] 進行授權
文章名稱:《灌溉制度》
文章鏈接:http://www.fjemb.com/14402.html
該作品系作者結合建筑標準規(guī)范、政府官網(wǎng)及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知識整合。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我們將按照規(guī)定及時處理。